在机械的天地里,他寻找灵感不断创新;在设计的图纸上,他为学生描绘锦绣前程。
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争做学生好导师
在互联网+时代,在新工科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获得的碎片化的知识信息,进行系统系统学习,深入思考是他一直关注,不断思索,努力践行的问题。他是同学们眼中喜欢教学生,用创新和实践填补空白的可爱“监工”,教学和竞赛指导是他生活的主旋律。作为一名学科竞赛的指导老师,利用业余时间开展机械创新设计训练班,为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培养学生;他在每次比赛、每个环节都尽量“亲历亲为”。悉心指导同学们收集资料、分析整理资料、把创意变成方案变成图纸,把图纸变成作品,耐心帮助他们解决在实际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全心全意指导学生参加课外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近年来,他组织与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获奖(省级三等以上)学生近1000人次,获得国家级学科竞赛奖项近60项。
二、积极投身教学改革 争做教学能手
作为一名《机械原理》课程的负责人,他深知课程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知识体系结构中所处的核心地位,他潜心教学研究,重视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他会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生产、生活中的各种机械,注重课程中用到的“等效”、“当量”、“倒置”、“反转”、“变异”、“代换”、“转化”……等方法帮助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学习之外的问题也大有裨益。在课堂上,同学们也会经常提出一些“古怪”问题,他总能及时捕捉大家的奇思妙想并给予更加深入的思考和启发。他会鼓励同学们去查资料,写设计方案,有时甚至会和同学们一起去搞实验论证。在学院领导和老师们的支持帮助下,他将学院老师们的科研成果和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获奖作品融入课堂教学,开阔学生视野,启发学生思维,巩固课堂知识,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利用多媒体课件,将难以表达的教学内容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来讲解,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学中将教学课件、板书甚至身体语言结合起来,适应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降低了教学难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337”育人工程的探索中,他把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每一堂课,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注重机械发展史的脉络讲述,注重知识的产生过程的讲述,注重对学生严谨求实的学习工作作风的培养锻炼。开设“学生讲堂”,让学生分析学科重点,开设“学生讲堂”,将课程的考核方式做了适应性改革,降低期末考试的比例,加大了实际动手能力的考核,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践能力得到切实提高。
三、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争做育人表率
他热爱学生,既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好导师,也是学生成长途中的好朋友。
作为机械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中心主任,他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学生的身上。他鼓励、要求学院的每位同学都要积极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全国大学生减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各项高水平学科竞赛,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全体机械类学生,他引导学生“每日一观察,每日一思考”,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创新技巧的学习,创新习惯的养成,日积月累——每日一创意(设想)本主题鼓励学生“每日一设想,每日一观察,每日一创新”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养成创新思维习惯,对生活中、学习中的创新灵感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体验赛,在一个月(连续30天)时间内,每日记录一个自己的创新设想或者创意点子,可以文字叙述,也可图文兼备。该创新设想没有范围限制,可以是身边常见的事物,也可以是天马行空关于未来的幻想;无形式限制,既可以是灵光一现的金点子,也可以是深思熟虑的新方案。记录思维的痕迹,播下创新的种子,开拓想象的空间。在他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同学手上都有几项比赛的获奖证书。他说:“作为工科的学生,多拿几本证书对找工作很有帮助。我们的学生就是学校的名片,学生能力强,在社会上表现优秀,学校才会有知名度。”
对于培养学生,王老师从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机械制造零件材料不足,他会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经费为同学们采购,学生参加竞赛制作作品过程中,学院内没有专用设备,他主动利用节假日联系市内、外厂家协助制作;作为《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课程的老师,他长期担任考研班专业课辅导教师,经常利用自己休息时间,主动为学生补课,为了使用同学们了解更多信息,他认真研究各高校历年的专业课考卷,帮助学生分析不同高校考研专业课的重难点,利用参加各类竞赛、会议通讯录等资源为学生联系导师,……他常说:“做老师,就要做个学生毕业很多年后还能想得起来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