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工通讯员  胡敏)近两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企业用人荒与高校就业难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作为一个工科院校,机汽学院不断进行有益探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多措并举,多管齐下

学院上下积极谋划,结合社会发展需求这个晴雨表,确保就业工作的“顶层设计”与学院各专业的设置、课程结构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紧密结合。

学院每年组织各系书记和主任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与变化,适时修改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定期开展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学生开展课程学习的讨论等,以期通过调研、讨论对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提质升级,精心修订,形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的三大模块人才培养方案。

二、以校企合作为抓手,走出去,引进来

学院积极探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契合点,努力实现学院、企业、社会共需共赢的良好局面。学院从“企业可以为我们做什么”,到“我们能为企业做什么”,再到“学院和企业需要共同做什么”,实现了校企合作的1+1大于2的“两头旺”的局面。

作为一个纯工科的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近年来陆续与多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如江西汉腾,武汉联想集团、苏州凯迪亚以及富士康、中日龙、康明斯等众多知名企业都与机汽学院有着紧密的联系。除此以外,机汽学院还逐渐探索出基地实习、项目驱动、定向培养、岗位实践、产学研合作等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对学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学院开设的苏州凯迪亚班和华中数控班就是校企合作的生动体现。校企双方联合对学生的学业、实习、实践等进行一条龙的设计、培养、考察、跟踪、调研,直至学生就业。企业和学院共同参与学生专业调研、课程设置、考察方式、师资培养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三、以创新创业实践带动就业

学院成立了大学生创新中心,安排专门的教师担任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参与校内外各项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如全国机械创新大赛、飞思卡尔大赛、三维数字化创新大赛、工程训练能力大赛以及全国挑战杯作品竞赛、方程式赛车等。与此同时,学院建立了博士工作室和各类专业实验室,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吸收有兴趣的学生参与到博士、教授的项目研究和课题研究与实践活动钟来。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每年学院广泛组织各班学生积极参与校内的各项科技活动和竞赛,并从创新创业氛围的营造、创新创业的培训学习、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激励了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